• 106号, 巴西班让路, 新加坡 118534

潮州的善堂现象

明朝成化五年 (1469),潮汕一些县已开始设有专用以收留孤老残疾和无依流丐的“养济院”。自光绪年间开始,潮汕地方绅商也积极倡办善堂,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朝参将陈承田在潮安庵埠创建太和善堂,尔后其分堂遍布潮安及汕头各地,举凡义医赠药、施粥、造桥修路、救死扶伤、恤贫解困、赠棺助葬,种种善举。据现存文献所载的不完全统计,从光绪二年((1876)到民国期间,潮汕各地的这类善堂总数在161所以上。到了上世纪 90年代末,堂址可考且仍然继续活动的善堂,还有42间之多。它们绝大多数是供奉宋大峰祖师,也有把其他生前行善救人、为民造福的先哲作为崇拜对象。

八二风灾存心善堂收殓灾民

汕头存心善堂代各港大慈善家往各属赈灾图

新嘉坡善堂缘起

1916年农历四月,吴立声、陈四顺、杨永潮、陈荣安等从中国潮安县浮洋镇大吴乡的修德善堂养心社恭请宋大峰祖师“圣驾”南渡新加坡,袭用“修德善堂养心社”为堂名,创立新加坡第一所潮人善堂,发扬大峰祖师积善救人的精神,并奉由 “生、老、病、死、苦”五字所构成的“五善”为“祖师圣训”,堂员视之为金科玉律,身体力行,以弘其旨。‘自此“五善圣训”成为潮人善堂思想意识的主体和举办各种慈善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基本推动力量。

随后成立的善堂有普救善堂 (1929年) 、南洋同奉善堂 (1930年)、同敬善堂诚善社(1943年) 和南安善堂 (1944年)。战后成立的善堂有同德善堂念心社 (1950年)、报德善堂 (1959年)、 南凤善堂 (1961年)、众弘善堂 (1974年) 和崇峰善堂(1977年)。

中华善堂救济总会成立

日据时期是新加坡善堂运作的转折点。除了社会福利有关的活动外,昭南政府几乎禁止所有的社团活动。潮州善堂却获准运作,以提供医疗和食物,以及通过为罹难者收尸义殓而名噪一时。 这些服务超越了方言、种族和宗教界限,潮州善堂第一次向潮州社群以外的新加坡民众伸出援手。1945 年,修德、普救、同奉、同敬和南安五间善堂联手正式成立中华善堂救济总会,办事处就设于粤海清庙。救济总会获得不少商人的支持,昭南政府也让善堂义工豁免服役。在此期间,善堂的会员人数激增至3000人。

1945年1月15日昭南新闻报道华人成立中华善堂救济总会协助空袭受难者

“他的业余就是参加善堂,因为日本人来攻打新加坡的时候,他们轰炸在新加坡河,人跑的跑,尸体横布,那么这些善堂就去帮忙收尸。尸体没有人去整理,没有人去管,这些善堂就出那些棺木、去收尸、帮忙作法事、帮忙埋葬在公墓里面。”

- 画家李福茂阐述二战时期父亲李声标参加善堂活动

1945年4月3日昭南新闻报道中华善堂救济总会不分种族为贫困者提供每日2餐。

English  |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