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号, 巴西班让路, 新加坡 118534

宋大峰祖师简介

宋大峰祖师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宣和二年(1120年)自闽游缘至潮阳之蚝平乡(即今和平)。时逢旱灾和瘟疫肆行,大峰结庐于桥尾山“后灵豁”(今灵泉寺),又在于“狮尾石“(今大峰石)设坛为民祷祝治病。同一时期,祖师为了免除乡民受大川横截,覆溺之难,故发愿造桥,募众出资,并在宣和五年(1123年)亲自返闽采购造桥所需之木石材料,至靖康二年((1127年),将材料航运回来,开始展开建桥工程。祖师年事虽高,造桥工程却也近乎完成,当年只有首尾两孔尚未完工。祖师因操劳过度,在同年十月圆寂,享年 88,安葬于桥尾山中的雄狮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即释大峰圆寂后27年 ,乡贡元蔡谆继承其遗志,捐资续建东西枕桥两孔,全桥三十余丈,终告完工。蔡 谆还“为此腾让书斋,建坛崇祀公恩,曰报德堂”。

《潮阳县志》有此记载:

宋大峰,不详里氏,始来自阂。县西和平里,有大川横截,广而深,波 流喘急,海遇风涛,行者以覆舟为患。大峰发愿,欲建石梁以渡众生。闻者笑之。于是募众出货,度水之浅深高只计木石工役。众莫测其施为。宣和癸卯,大峰悉载前所施钱归闽,人讶之。越五载,忽航海至,换粮、 木石工作咸备,周岁而桥成,计十九洞,惟南北枕岸两洞未完。是岁,大峰圆寂,邑人蔡贡元(即蔡谆)完之。相传大峰造桥时,碟城煌及水府潮汐不至者七日。其神异如此,里人立庙祀之,颜其堂曰“报德”。

闻名遐迩的宋大峰古墓经多次修复,至今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为了鼓励大众参与慈善活动,宋大峰祖师明白慈善理念必须简化。他通过阐述我们如何在人们经历生、老、病、死、苦难的各个阶段时为他们提供帮助来推动这一目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教诲中蕴含的智慧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开展慈善工作的指南。

出生
生命一出生就具有繁衍、养育和确保人类延续的能力。然而,如果只关心繁衍,而不关心养育和教育,那么人就会长大后变得无知。因此,学校的建立是为了教育年轻人,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公民。从这个角度来看,信徒应通过向奖学金基金、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捐款来支持教育。这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善举。

衰老
在赡养长辈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抚养年轻人时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上一代人通常辛苦抚养孩子。当一个人老了,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支持,也没有家庭,因此,作为信徒,我们必须帮助筹集资金建立养老院。这项光荣的活动是为了给有需要的老年人在晚年的生活带来安慰,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善举。

疾病
人类难免会因工作劳累或其他原因而患上各种疾病。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最先进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健的社会,但我们仍应尽最大努力补充这些医疗服务以挽救生命。设立慈善医院、诊所或帮助筹集资金支持各种医疗和健康计划被视为伟大的善举。

死亡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我们尊重生者,也必须尊重死者。生者应该参加最后的仪式,给死者的灵魂带来内心的安宁。因此,如果死者无人照顾他们的最后仪式,我们的信徒应该为葬礼安排捐款,包括棺材和埋葬仪式的费用。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善举。

苦难
世事难料,生活同样动荡不安。不幸的人经常会遇到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环境所迫,导致他们忍受各种痛苦和疾病。享受幸福生活的幸运儿必须向不幸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可以通过志愿工作的形式,沟通和理解他们的困难。这将给不幸的人的痛苦带来安慰和缓解,被视为一种伟大的善举。

English  |   中文